近年来,有学者对孔孟的管理思想进行了探讨。孔孟的理想是实现仁政,孔孟关心的是治国平天下。因此,管理思想当然是孔孟之道的重要组成部分。那么,孔孟管理思想的基本特征是什么?通过研究孔孟思想,我们可以发现,孔孟在谈管理时,从来没有脱离道德建设,而是把道德建设作为实现管理目标的一种手段,“修己以平民”①, “远方的人若不满足,就来修文养德”②就说明了这一点。孔孟主张以礼治国、以德治国,就是通过道德建设来治国,把管理活动纳入道德规范。由于道德建设是孔孟管理思想的重点,孔孟管理思想的基本特征就是非常重视道德建设在管理中的作用。孔孟的管理思想可以称为管理伦理思想。孔孟管理伦理学的主要内容是提出了管理者从事管理活动的几条重要原则。它们是: 1、“爱人”; 2、富民; 3、教育人民; 4、“战胜自我,恢复礼仪”; 5、“和谐”; 6、义利观。
“爱人”是一个充满古典人道主义的理念,也是从事管理活动应持的态度。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仁”的内涵是“爱人”,可见“爱人”在孔子思想体系中的重要地位。什么才算“爱别人”?孔子的解释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③“欲立己,方能立人;欲成己,方能达人”。 4、孟子曰:“我、老夫、人”。老了,年轻了,我年轻了,别人也年轻了”⑤。这种设身处地为人着想、与人攀比的“爱人”态度,要求管理者充分尊重人、关心人,充满道德的光辉。
以“爱人”的态度进行管理,必然致力于提高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和道德文明。落实到这一点,就能富民、教育人民。过去,有些人读了“不愁匮乏而忧不平,不愁贫而忧不安”这两句话,认为孔子只讲道德,忽视人们的物质生活。这完全是一个误解。孔子的措辞方式只是强调缩小贫富差距、保证社会稳定的重要性,但绝不是提倡贫困。显然,孟子认为富民实际上是教育民众的必要条件。如果说富民涉及物质文明建设,那么育人则涉及精神文明建设。两者的正确关系,两千多年前儒家先贤就已经说得很清楚了。由于孔孟的管理思想注重伦理道德,曾一度让人感觉遥远,但事实并非如此。孔孟的富民育人方针,把“爱民”的道德精神落实到具体的管理活动中,而不是仅仅注重思想和情感。其次,孔孟正确阐明了教书富民的理念。把道德建设建立在物质文明的基础上,使其有物质保障。可见,孔孟的管理伦理思想不仅不深刻,而且非常注重实践性和可行性。
在孔孟管理伦理中,除了明确要以“爱人”的态度从事管理活动,切实贯彻体现“爱人”精神的富民、育人方针, ”,还专门对管理者提出了“克己复礼”的要求,这是孔孟管理伦理中一个鲜明的原则。一方面,孔子把“仁”解释为“爱人”。另一方面,他把“仁”解释为“克己复礼”16。所谓“克己复礼”,就是克制自己的私欲,使言行符合道德标准。用“爱人”来解释“仁”还不够,加上“克己复礼”,不无深意。“克己复礼”,其实是“爱人”的道德前提和人格保证。其他的”。如果你不能“克己复礼”,你就不能爱别人。因此,“克己复礼”不仅是道德修养的问题,实际上也是管理思想的基点。 “克己复礼”,落实到管理实践中,就是“修身安民”。具体来说,实施富民政策,不是过度剥削,而是保护人民的物质利益,把财富藏在人民中间,让财富与人民共享。实施育人方针,就是要培养管理者的“君子德”。 18、用管理者自身良好的品德来影响和教育普通人。孟子明确地说:“君有仁,无不仁;君有义,无不义;君正,无不义;君有义,则国家安定”。 19 这充分强调了“克己复礼”的管理有效性。
管理活动的重要目标之一是创造和谐的组织环境或社会环境。在孔孟的管理伦理中,这个目标的形容词就是“和”。 “和”不仅指人际关系的和谐状态,也意味着和解。孔子曰:“礼以和为贵”20,可见道德建设最重要的是和谐。孔子也说:“不遵循礼法,就不可能知道和睦、和谐”。 21 由此可见,道德建设是实现“和谐”的途径。因此,他主张要忠诚、孝顺、恭敬、尊敬上级;对同事忠诚(真诚、奉献)、宽恕、守信、正直;对下属要宽容、大方、仁慈、仁慈。在这里,各种道德规范被视为实现和谐的管理手段。都说“和”就是和解,那么和解的方法就是把这些伦理作为管理方法。孔子强调道德建设对于构建和谐国家的作用。这不能片面、孤立地理解,而应与孔孟管理道德思想的其他原则结合起来,因为各阶层遵循道德规范的前提是“克己”。因此,孔子对于道德并不是片面的,也没有夸大道德建设在管理中的作用。应该承认,孔子以道德规范作为管理方法,显示了管理伦理的现实意义和价值。
管理活动当然涉及利益和正义问题。过去很多人认为孔孟重义轻利,指责其不利于生产发展等等。这是片面的。如上所述,孔孟十分重视提高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把富民政策作为管理活动的基本原则。这显然是一个以利润为中心的问题。怎能说是轻利呢?孔子说:“利民,利民”。 22;孟子说,赢得民心的方法是“众所欲,勿施于民”。 23他们都要求人民物质利益;孔子甚至说:“义利民,利百姓”。 24.这怎么能说是利润微薄呢?孔孟在注重管理时,不仅不轻视利润,而且还非常重视利润。这与“爱人”的精神是一致的。孔子讲的重德不贫,是讲个人的道德修养,要求培养高尚的思想境界,而不是讲管理方法。孟子对梁惠王说:“王何必讲利呢?仁义而已。” 25 这是告诫管理者不要为了利益而妥协义,或者见利忘义。不关注自身利益的管理者必然会损害上述管理道德的基本原则。可见,孔孟的义利观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是高度重视老百姓的利益,二是特别注重管理者的公正性。这两个方面实际上是统一的。关注人民利益,就是正义之所在。实行这个大义,就会带来好处。这就是“义生利”的真谛。义与利由此统一。
从孔孟管理伦理思想的上述主要内容来看,充分体现了对人的关怀。那么,孔孟管理伦理思想的哲学基础是什么呢?这是善性理论。孟子认为,人有与生俱来的慈悲、耻辱、是非,即仁、义、礼、智“四纲”。人性是善良的。 26 因此,孟子肯定了“人可以如尧舜”的命题27。善性论完全肯定了人的本质和价值。虽然它是理想主义的,但具有非常重大的实用价值。它从根本上为建立管理伦理奠定了理论基础:既然人性本善,那么人就应该受到尊重和关心,管理者应该以“爱人”的态度从事管理,并落实到管理工作中。